媒體聚焦
超深淵獅子魚標本。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孫慧 實習生 朱詩果
海底深處,是地球未被完全探索的領域之一。迄今為止,到訪過海底深淵的人遠遠少于太空宇航員。
3月1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何舜平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超深淵獅子魚肝臟中,檢測出極高含量的人工合成污染物——多氯聯苯(PCBs)。該研究證實,人類污染物已滲透至地球最深海溝。
下五洋抓魚
海平面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稱作“海斗深淵”,這里被認為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
“深度每下降十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6000米以下,每平方厘米承受約1噸的壓力,這像人的手指上站了一頭大象。”在武漢東湖邊的辦公室,何舜平指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模型告訴記者說,除了壓力,還疊加低溫、缺氧與永恒黑暗的生存考驗。
自1997年從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畢業加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始終致力于魚類分類學與系統演化的基礎研究。他的科研足跡遍布喜馬拉雅高原和海底深淵。
自2017年起,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科考船搭載 “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載人潛器,何舜平團隊多次深入環太平洋多處深淵地段,克服重重困難,使用創新的深淵生物誘捕手段,捕獲來自深海不同區域的魚類樣本。
2019年底,何舜平作為魚類學專業人員首次參加載人深潛,在為期50多天的航次中,他率領的團隊8次下潛馬里亞納海溝東部。
“我自己下潛2次,抓住了1條深海鼠尾鱈、1條深海合鰓鰻,算是次次有收獲。抓魚也是我們魚類研究者的基本功了!”何舜平笑著介紹,團隊4人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每人有2次下潛的機會,深淵抓魚也需要用魚餌、魚簍、魚鉤,只是魚簍、魚鉤材質特殊,且需要用潛水器上的機器手去操作,稍不留神就會功虧一簣。
“每一次深海航行都是一場毅力的考驗,每次下潛都是與死神的博弈,但發現新物種和解鎖其秘密的興奮感,讓所有困難都變得值得。”談起深淵之行,何舜平已是云淡風輕。
深?!扒苗娙恕?/span>
高壓環境對普通的骨骼是致命的,馬里亞納海溝的壓力會壓碎正常魚類的骨頭,深淵魚類又是如何適應這一生命禁區?從2017年到2025年,從下五洋“捉鱉”到實驗室夜以繼日的研究,何舜平團隊歷時8年攻堅,首次系統性地解析了脊椎動物突破深海高壓禁區的遺傳奧秘,繪制了深海魚類的“生命進化樹”,建立了深海適應研究的“中國標準”,也為未來生物學、生態學以及深海保護研究開辟了新的前沿領域。
在研究過程中,團隊發現,馬里亞納海溝和菲律賓海溝的超深淵獅子魚的肝臟組織富集了極高水平的多氯聯苯。多氯聯苯是常見的人工合成有機污染物,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存在嚴重危害,主要存在于絕緣油、加熱介質、潤滑油、熱油、橡膠軟管、電纜等物質中。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我們所有的生命都從海洋而來。何舜平介紹,這一發現警示我們,人類活動已經對地球最深處的生物產生了影響,為深海保護敲響警鐘。
“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心懷熱忱、能坐冷板凳,要努力去創新,向未知探索?!焙嗡雌秸f,能有機會潛入深淵研究,得益于中國科技的進步,得益于我國自主研發的科考船,這是一代代科學家勇攀科技高峰、無私奉獻的合力。基于這樣的信念,何舜平和他的團隊正在對深海進行更深的探索。